齐白石(1863~1957年),原名纯芝,后名磺,字渭清,又字兰亭,号濒生,别号白石山人、寄园、寄萍、寄萍堂主人、老萍、萍翁、寄幻仙奴等。
湖南湘潭人,擅绘画、篆刻和书法,也工诗词。
绘画以花鸟最为见长。
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。
齐白石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为齐白石的命题作,当时老舍根据查初臼的诗句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向齐白石求作一幅诗意画。
据说齐老想了两夜方有结果。
白石老人在画面中作一流泉,流泉两侧为岩石。
流泉中自上而下画有六只蝌蚪摇动着小尾悠然而下。
命题作画古来有之,曾有“踏花归来马蹄香”命题创作之传说,应试者并未直接描写鲜花,而是通过蝴蝶追逐马蹄的情景来间接体现诗意。
白石此作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(花鸟画技法教学)
齐白石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
大凡命题之作有两个难处:其一为题材的限制。
这是由命题本身所描述的事件决定的。
其二为立意上的限定。
命题有明确的意旨,画作也当有相应的立意,才能使读者可以通过画面视觉语言的品味推知出命题的意义。
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也面临这类问题。
该命题所指的事件涉及“蛙”和“山泉”的形象,画材须与此有关,同时该命题需要画面表达出遥远的蛙声随山泉传来的意境。
由于蛙声遥远,诗人当时眼前不可能见到青蛙的形象,因此,如将青蛙的形象直接搬到画面,难以体现蛙声遥远之感。
诗人可以借助听觉来体会蛙声的遥远,但绘画只能通过视觉因素激发大脑的想像来体会这种意境。
白石老人将蛙的子辈蝌蚪的形象和山泉的形象纳入画面,通过形象的刻画及巧妙的构图,激发起读者的二次联想,成功地解决了命题的立意问题。
第一次联想的实现:作者用中锋细笔绘出流动中的水纹,反映山泉流动不息的感觉,在山泉中画数只摆着尾巴随泉而下的蝌蚪,表达蝌蚪随泉“出”山的情景。
作者通过将流泉在画面的高处用岩石加以遮掩的手法,阻断视线,迫使读者去想像流泉的源头。
逐渐远去的山岩,不禁令人想到泉水幽远并进而想到蝌蚪来自远方。
第二次联想的实现:有蝌蚪必有蛙,有蛙必有蛙声。
因此,在青蛙形象不直接出现的情况下,读者可以通过二次联想充分体会到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的意境。
该作品用浓淡变化的墨色,采用侧锋写山岩。
在两侧水墨山岩的夹护下,水纹采用淡墨细线勾成的流泉形象突出。
在只勾勒淡细墨线而未加渲染的山泉背景中,用浓墨点写的蝌蚪形象也非常突出。
从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图可以得出如下观感:齐白石不仅能凭借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孩童般的天真,创作出颇具平民气息质朴率真的感人作品(如《虾》图),也能凭借其诗词修养以及丰富的想像力,创造出极具文人气质的隽永之作。
齐白石善于从生活中开拓画材的精神、真情作画不欺人的态度、注重艺术综合修养的作法及其勤勉的工作作风,将对中国画画家继续产生持久的影响。
作者:星禾艺术 认证官方网址: www.guohuas.com
星禾专注是花鸟画技法教学在线培训,让你从基础到深入
课程包含山水画技法入门、人物画技法等
如想看教学视频,可以加微信索取,微信号:165591613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guohuas.com/a/300.html